【會議徵稿】第三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 徵文

時間:2018年6月8日-10日 地點:北京大學(具體待定) * 2018年1月初 發布徵文通知 2018年1月底 開放會議註冊 2018年4月1日 徵文截止,進入評審階段 2018年4月1日 發布正式會議通知 2018年4月15日 完成評審,對入選者發出參會報告邀請 2018年5月8日 會議註冊截止 2018年6月6日 報告嘉賓(含徵文入選者、特邀演講者)提交完整演示稿 2018年6月8-10日 正式會議(含主題報告、分主題報告、優秀論文表彰) 2018年6月10日之後 優秀論文推薦至核心期刊發表;DH項目對接與孵化 * 會議網址:http://mp.weixin.qq.com/s/faDz75MdSRr5PijXEfsRFA

【學術活動】中國古代文獻的數位研究工具工作坊

活動時間:2017年12月21日(四) 13:00–17:0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集思會議中心尼采廳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主 講 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 Donald Sturgeon 博士 活動說明:本工作坊為實作工作坊,請與會者攜帶個人筆記型電腦參加,以便於更快熟悉相關研究工具 網頁資訊:http://www.digital.ntu.edu.tw/NnewsDa.jsp?NewsID=189

【學術報導】「主義」退位,「資料」先行—臺灣文學研究的新型態

文/黃美娥(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長) 圖/聯合知識庫 數年前拜讀項潔教授〈什麼是數位人文〉一文時,有段文字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提到2010年的美國《紐約時報》,刊載了一系列名為「人文2.0」的報導,其中〈打開人文寶藏的數位鑰匙〉,指出在二十世紀歷經許多「主義」洗禮的人文學研究,下一個關鍵詞將會是「資料」(data)。此處預告的是,經由資訊技術所提供的巨量資料(big data),將為人文研究帶來新衝擊,特別是過去十分依賴各種西方理論所進行的人文研究習性。 實際上,取藉數位科技,轉化人文研究視野或方法論,很早就在世界各地引起熱潮,臺灣自不例外,即以「臺灣文學」此一學科而言,近年來也已置身於這一波數位新浪潮之中。回溯臺灣文學學科發展的歷程,是在90年代後期才得以進入大學體制內,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初期為了建立自身主體性,其研究趨向相當重視在地化、本土性,後來為能快速與國際接軌,乃關注起和東亞文學、世界文學之間的關係性,並熱切援引西方理論裨益融入全球化語境,頻繁召開許多與「主義」有關的會議。於是無形中,促使此一學科,孕育出勇於嘗試接納各種文學/文化/社會理論的「趨新」性格。 當然,臺灣文學的「趨新」活力,也表現在對數位典藏和數位人文研究的高度興趣。近幾年結合數位技術的臺灣文學研究或計畫案,正在逐年增加,在網路上便可找到若干有關臺灣古典文學、民間文學、新文學各類範疇的資料庫、網站,例如中興大學邱貴芬教授策劃的「臺灣文學大典」,筆者與遠流公司王榮文先生執行文化部委託案「臺灣工具箱•臺灣文學」,以及施懿琳教授在國立臺灣文學館支持下的「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等。至於,學者個人參與科技部執行的數位人文研究議題,近五年也有增多趨勢,在在說明臺灣文學的推廣與研究,已經進入善用新工具,走向新型態的模式了。 臺灣文學知識庫中的文訊期刊,可瀏覽查訊各刊期。 不僅官方經費挹注帶來研究型態的更新,民間力量其實也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聯合線上公司近期發行的「臺灣文學知識庫」,便值得注意。目前,有關臺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多數係以作者小傳、作家作品目錄、作家手稿典藏、學者研究論著為主要登載對象,但「臺灣文學知識庫」所收錄為創刊於1984年11月的《聯合文學》、1983年7月的《文訊》,以及 2003年至2015年的《聯合副刊》,針對三份重要報紙、雜誌內容進行全文掃描和典藏,因此在資料庫的性質上甚具獨特意義。 其次,由於「臺灣文學知識庫」資料涵蓋時間超過三十年之久,故已累積成為巨量訊息,透過數位資料庫的迅速耙梳,能夠輔助人工研究的侷限,節省時間與精力,同時提醒當前研究者在專注作家個案研究、作品文本分析,以微觀見長的「質」性研究之外,亦當留心「量」化研究的價值。更何況,資料庫在建置時,也配有欄位檢索:《聯合文學》所設為刊期瀏覽(2006-2015)、分類瀏覽(封面故事、專欄、獨家特輯、聯文選書、作品刊登、當月作家、編輯室報告、藝文精選……)、小說新人獎(1987-2012);《文訊》為刊期瀏覽(1983-2016)、分類瀏覽(各地藝文採風、書評書介、人物春秋、銀光副刊、人文關懷、全球華文文學通訊、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談文論藝、懷念作家、作家行止……)、百大作家(黃秋芳、李潼、陳芳明、余光中、向陽、郝譽翔……);《聯合副刊》則是日期瀏覽(2003.1-2015.12)、百大作家(楊照、張作錦、陳克華、李進文、晶晶、蔣勳、廖玉蕙……)、精選(小品、小說、文學獎、專欄、散文、詩、雜文、藝術、書評、文學沙龍、文學遊藝場),而這也顯示了三種報刊對於自我內容特色的選擇與標榜。 臺灣文學知識庫中的聯合文學期刊,完整記錄25年間小說新人獎創作樣貌演變。 另,上列資料庫所附欄位查索,無疑也暗示了重要的研究路徑,例如掌握《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便可一窺二十五年間臺灣小說新人蠭出情形,以及其間創作樣貌演變歷程;又如《文訊》「各地藝文採風」欄目,資料庫顯示自1994年至2015年共收錄有4347筆訊息,則在這長達20年的記錄中,可以發現臺灣各地區域文學深耕概況,統合起來正是一部最能刻畫地方文學生命力的臺灣當代文學史;再如《文訊》「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由1987年至2015年,計有633筆介紹,從中得以一窺近三十年來對岸研究臺灣文學的重點與旨趣所在。 除此之外,「臺灣文學知識庫」也能以自訂關鍵詞的方式進行查尋,即以「香港」一詞為例,《聯合文學》共得1662筆、《文訊》1000筆、《聯合副刊》26筆,若將之比對與合觀,便能掌握三者與香港文學場域產生連結、交錯的異同狀態,以及彼此所扮演傳播香港文學的角色為何?乃至鳥瞰臺灣對於香港文學的接受史與傳播史概況?又,再以「馬來西亞」搜索,《聯合文學》計有202筆、《文訊》265筆、《聯合副刊》129筆,顯示《聯合副刊》雖然資料歷時較短,卻刊有不少與馬來西亞有關的作品或訊息,故頗堪玩味。再者,整體來看,以《聯合文學》和《文訊》而言,其與香港文學關係互動較諸馬來西亞更加密切。 大抵,由上可知,「量化」研究或者「欄位」查索、「關鍵詞」研究,亦可引來新的「蛛絲馬跡」,足以協助醞釀新問題意識,甚或開拓新研究領域,日後若能配合更為高端的電子分析技術、數據統計、標記方式,就能愈加呈顯資料庫的工具性和問題性意義。其次,在上述「臺灣文學知識庫」內部三種資料庫之間的串連或參照之餘,倘能進一步延伸、利用香港地區的香港文學資料庫、香港文化資料庫,馬來西亞的馬華文學書庫、馬華文學電子圖書館、馬華文學論文索引資料庫,將能使得臺灣文學在地研究,有機會進展成為跨界、跨國研究。簡言之,未來善用、連結各類、各地、各國「資料」庫,將會是二十一世紀最要重要的人文研究新趨向,也會是臺灣文學研究的新型態與新範式。 (《聯合文學》12月號同步刊載)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924/2867913

【學術活動】「概念與方法:文學‧思想‧圖像數位人文研究」工作坊

時間:2017年11月30日下午1:30-18: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訊中心一樓117室 報名截止:11月29日下午四點截止 活動簡介:政治大學數位人文歷史與思想實驗室、文學院數位人文中心暨中國近現代思想與文學史專業數據庫計畫辦公室邀請兩岸中、新生代學者,利用工作坊的型態,就現在DH領域關注的項目,進行概念與方法的交流。歡迎舊雨新知一起參與討論。 由於場地至多容納30人,請利用表單進行報名,報名後我們將會與您進行確認。謝謝! 報名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zdBEawCIXA6QlgP1zycUgrtrJ7bIaEnf8jzGj8nhHQmUhtg/viewform

【學術報導】余光中書寫香港紀錄片 中山大學首映

紀錄片預告: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odRZ72QUKReEFtRGRRUWU5ek0/view 國立中山大學今(26)日慶祝榮譽退休教授余光中90大壽,慶生會上首播全台首支「余光中書寫香港紀錄片」作為獻禮。拍攝團隊實地走訪香江取景,訪談余光中多位文壇舊識,歷時數月錄製成40分鐘的紀錄片,回顧余光中教授文學生涯中長達11年的「香港時期」,呈現其文學創作、教學與生活點滴。首映會上除余光中教授伉儷蒞臨參與,校方也特別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退休講座教授金聖華、退休教授黃維樑、圖書館人員及余教授香港友人與會出席。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20歲遷居台灣,西元1974年至1985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任教,這段期間創作出已出版的163首詩作及25篇散文,是創作的黃金歲月時期,對於往後臺灣時期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余光中曾說「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其作品充滿對兩岸三地的感情。文學家梁實秋先生也曾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學者黃維樑教授更稱其有「璀璨的五采筆」。 「余光中書寫香港紀錄片」藉由旅行詩篇般的影像,生動地再現余光中教授在香港書寫的那段美好歲月。 本紀錄片從余光中教授朗誦詩作〈望海〉說起,全片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主軸,實地走訪香港機場、沙田、船灣、馬鞍山等地,並拍攝中文大學圖書館典藏余光中教授任教時期相關手稿文物、獲頒榮譽文學博士等實體資料,搭配余光中教授友人金聖華教授、黃維樑教授與高足黃秀蓮老師、樊善標教授的深度訪談。此外,影片音樂皆以余光中教授的詩文入曲,其中兩首獲得現代民歌之父楊弦,和歌手羅大佑等著名作曲者無償授權;另兩首配樂則由中山兩名學生吳翊菱和劉羿均作曲創作,讓觀賞者共同沉浸在余光中教授那段創作時光,同時認識現代詩文學創作的風華與精隨。 余光中談到詩文創作歷程時提到,〈望海〉是從香港到高雄不久寫的,當時他相當懷念香港,來到西子灣,望著茫茫台灣海峽,越看越遠;最後,最遙遠的是望海的眼睛,深刻表達自己對香港時期的戀慕。他表示,當時全家「連根拔起」,舉家遷至香港,首先遇到的就是語言問題,因為他不會講廣東話,別人問他問題,他只能用普通話回答,「這大概是世界少有」。余教授也回憶,當時在台灣當教授一個月薪水7千元,到了香港也是7千元,「不過,是港幣7千!」待遇確實不錯。 中山大學副校長陳陽益表示,10月28日重陽節是余光中教授的生日,今天提前為余大師暖壽並發表紀錄片。「余光中書寫香港紀錄片」部份將收錄於校方圖書館內的「余光中數位文學館」,完整版另製成VCD,珍藏余學研究於香港的精采篇章。 新聞來源:http://news.nsysu.edu.tw/files/14-1342-176074,r2910-1.php?Lang=zh-tw

【學術活動】成大數位人文師生共學研習營

時間:106/12/9(六)13時至17時 & 106/12/10(日)13時至17時 地點:成功大學成功校區-計網中心75209電腦教室 報名截止期限:106/12/06(三)下午五時 報名網址:https://ppt.cc/fqGkix 工作坊詳情: 2017-12-09 在地球上寫歷史:GIS與文史研究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資訊系統)是地理學家、景觀學家、城市規畫專家乃至於軍事專家研究地形、地物不可或缺的工具,過去由於地圖資料、軟體系統昂貴、技術門嵌高,所以一直無法普及。但現在由於開放軟體、開放資料、以及便利的使用者介面,使得一般使用者也都有能力使用GIS來進行研究,。時空兩大因素,是文史學科無法迴避的對象;如何利用GIS培養我們的空間意識,並能具體地建置一個可以在Google Earth上展示的時空敘事,是我們這次工作坊的主要目標。在實做中,我們將學會怎麼將文字、照片、時間標記與一個空間座標結合,以及如何把一張古地圖放到Google Earth上。 2017-12-10 關係網絡分析 SN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社會網絡分析)源於社會學理論。之後,在和其它學科互動下,發展出可以利用程式軟體來視覺化的一種分析方法。和傳統社會學重視社會行動者或社會結構不同,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則更重視行動者和行動者之間的關係對人的影響。它常常和其它學科配合應用,例如管理學與心理學,用來理解企業結構、企業的運作模式,以及學童之間的關係等等。它的概念,也可以被用來進行歷史分析,因為歷史人物也活在種種複雜人際的關係裏,也可以用來觀察學科彼此之間的關係,乃至於概念與概念、小說中角色的關係等等。如同GIS的普及化,SNA的概念也有這個趨勢。在這次的工作坊,我們將學會如何畫出關係網絡圖、建立關係網絡表格,以及怎麼解讀關係網絡圖。

【學術活動】成功大學數位人文師生共學研習營

時間:11/18(六)-11/19(日)下午1點到5點 地點:成功大學成功校區-計網中心二樓75209電腦教室 報名網址:https://ppt.cc/fqGkix 報名截止時間:11/15(三)下午5點 相關課程訊息如下: 2017-11-18 文本分析(一):全文檢索與資料處理 在這次的工作坊,我們將利用免費而著名的Notepad++文字編輯軟體,來進行兩種數位人文的基本工作:自建全文檢索系統與初步的資料整理作業。全文檢索是數位化資料最基本的運用,在二十多年前需要程式特別處理的功能,現在卻內建在很多的軟體裏。Notepad++裏也有這樣的功能。但不管是全文檢索的結果,或是數位化的資料,例如光學辨識的文件或網路上擷取的資料,常常需要進一步的整理才能更好地利用。而整理的方式常常是利用整體取代的功能來完成。我們將利用Notepad++裏的規則運算式(Regular Expression, 也譯作正則表示式、正規表示式)進行比較複雜的檢索與取代來完成資料 的初步整理。 2017-11-19 文本分析(二):分析、統計與圖表資料比對是文史工作者必須常常面對的問題、從事的工作,也與我們種種對文本的判斷有所關聯。而電腦的特長正在於快速的資料比對,全文檢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次的工作坊中,我們將利用Notepad++處理資料,然後利用AntConc統計資料,最後利用MSExcel將來視覺化種種分析、統計的結果。視覺化不但會影響到我們的研究視角,也是教學上的利器,更是文史科系與其它學科進行交流最好的橋樑。而如何藉由處理資料、分析資料、統計資料,完成從文字到數字、表格與圖表的轉換,正是本次工作坊要完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