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導】漢學研究的新視野——「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漢學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
漢學研究的新視野 ——「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漢學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 一、研討會緣起 數位人文研究,是近年來新興的跨領域學科,更是國內外學界熱門的學術議題。所謂的數位人文研究,指的是透過數位科技的協助,創新人文研究方法,啟發研究發現,擴展多元宏觀的研究視野。為了探討數位人文在漢學研究中的發展趨勢,提供研究學者交流合作的機會,並彰顯臺灣在數位人文的研發成果,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與臺灣大學圖書館於本年 6 月 4 日至 5 日,在臺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共同舉辦「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漢學研究國際研討會」。 這場會議由教育部「頂尖大學策略聯盟—哈佛大學雙邊學術合作交流計畫」支持,是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合作計畫中的成果之一。在這次的會議裡,雙方皆分享合作的研究成果,並邀集國內外數位人文領域的學者專家一同蒞臨,交流並闡述數位人文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共同為數位人文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擘畫藍圖與願景。 二、嘉賓致詞 會議開始由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項潔主任與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包弼德(Peter Bol)教授,以及臺灣大學圖書館館長陳光華教授為大會進行致詞。 項潔主任表示,本會議在教育部「頂尖大學策略聯盟—哈佛大學雙邊學術合作交流計畫」的支持下得以進行,也是過去一年來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雙方合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過去一年中,雙方就如何建立漢學數位人文研究的基礎建設,花了很多時間,也邀集了很多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機構與學者,一同構思並規劃漢學數位人文的未來。而本會議的召開,也是為了在此基礎上,發展更多的可以發想的未來。 包弼德教授在致詞時則表示,今年三月的時候,哈佛大學在上海召開了一次關於中國歷史數位人文研究的基礎建設會議(按:「中國歷史研究的網絡基礎設施國際研討會」)。當時邀集了許多從事資料庫開發、圖書館從業人員,以及數位工具設計的資訊人員與會。在該會議中大家已預見在當代的學術場域中,許多的資料庫已經問世,而數位分析工具也更加多元,但如何將數位資源與數位工具相結合,提供人文學者進行更多的研究並擴展視野,應該是人文學者與資訊學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本次的會議中,包教授也期許能夠藉由彼此的分享與溝通,更進一步規劃一個數位人文研究平臺的願景,提供人文研究學者更便利使用的數位人文研究方法。 陳光華館長則期許,現今的世代已經不是各研究單位或個人單打獨鬥的時代,而是一個必須靠協作與分享來共建研究環境的時代。而本次的會議,就是希望藉由這個機會,共同串接彼此的成果,成為一個相互共享的平臺,為數位人文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源。 三、研討會 本次會議共計 23 篇論文發表,最後則以一場綜合座談作為總結。兩日的議程共分為六大主題,分別為:「學術平臺介紹:理念與架構」、「跨平臺介接的理論與實踐」、「人地資訊的介接與活用」、「文本標記、探勘與分析工具」、「視覺化與應用」,以及「數位人文研究案例成果發表」等。 (一)學術平臺介紹:理念與架構 會議首先進行的場次為「學術平臺介紹:理念與架構」,由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教授主持,共計三位發表人,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位發表人為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洪一梅博士,發表的題目為〈數位人文的理念建構與實踐轉型:從 THDL 到 DocuSky〉。THDL 是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所建置的「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資料庫;而 DocuSky 則是由項潔教授主持,杜協昌博士開發的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臺。洪博士表示,THDL 的建置理念,是希望透過系統進行史料分析與視覺化呈現,讓使用者可以從中獲得多重的線索以進行更深入的歷史研究。然而,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數位科技,讓研究者不再滿足於制式化的資料庫,而期盼能夠擁有一個個人化的學術平臺,得以更自由地上載、取得不同來源與格式的資料,並進行數位工具的分析與呈現。而此構想的實踐,就是 DocuSky。DocuSky 提供個人化的數位人文研究協作,讓人文研究者不必依賴資訊技術專家,而能在研究歷程中自由運用數位科技。從研究材料的蒐集、數位資料庫的建置、文本的爬梳與標記、探勘與分析、以及時空資訊等視覺化觀察皆可透過使用者獨立操作 DocuSky 來完成。洪博士希望這種創新研究的取徑與問題意識,可以為人文研究者知識的積累,貢獻數位科技的協作力量。 第二位發表人是在德國馬克‧普郎克(Max Planck)研究所任職的何浩洋博士。發表的題目是:〈Towards a Networked Research Continue reading 【學術報導】漢學研究的新視野——「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漢學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