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演講洪振洲教授以「數位人文技術於佛典文獻研究之發展與應用」為題,探討法鼓文理學院近年的數位人文專案和工具,如何支援佛學研究。
洪教授先提出了兩個問題:「要怎麼利用數位人文技術進行佛學研究?」以及「數位人文技術,要怎麼輔助人文學者進行佛學研究?」但要解決此二問題,必須先去理解現在佛學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為何。以蕭振邦〈佛學研究一般方法論〉(2003)書中內容為例,佛學研究的研究方法有四:文本解讀、理論重構、解釋模型的建構和撿別,以及相關解題的後續檢驗。
為了輔助佛學學者的研究,數位人文工具和資源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著手。方向一:以數位技術產生更好的材料(例如:建立資料庫,將經、書、論等相關原始資料放置再一起);方向二:以電腦協助進行大規模的資料整理(例如:資料彙總、內容比對,從大量語料資料中整理出重要的研究內容);方向三:以資訊科學研算法輔助判讀(例如:利用統計分析或人工智慧,彌補文史哲個別研究者閱讀文獻量較少,解釋比較重特殊性和片面性的缺陷)。
而數位人文資源又可以區分出以下五類:基礎文獻資料庫、格式妥善的原始資料、資料分析與應用:結合GIS呈現、資料分析與應用:社會網絡分析,以及資料分析與應用:文字量化分析。洪教授在五類資源中分別提出相關的實例,展現法鼓文理學院近近十年數位人文專案的豐富成果。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研究平台是其中相當成功的案例。不只整合了經典閱讀,還提供全文搜尋、字典內容、經典背景、人名地名參考資料、字詞統計,以及相關研究文獻,是多達兩億中文字的文獻庫。原本資料內容是以往以光碟方式呈現,後來開發並打造新的網頁閱讀介面,未來期望可以開發「搜尋與比對」和「文字數位分析」功能。然而洪教授也不諱言,系統建置的困難在於metadata本身就存有爭議(例如:佛典譯者的認定),致使系統需要極大的彈性來建置相關資料。
這些數位人文專案的資料開放政策,基本上資料都是完全公開下載(除了少許外部合作案),都套用CC授權(BY-NC-SA),所以大家都可以自由使用。全文資料都是符合TEI規範的XML檔案。
在資料分析與應用上,洪教授歸類出三類:結合GIS呈現、社會網絡分析,以及文字量化分析,這是數位人文目前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首先,結合GIS呈現的專案,可以參考《佛教傳記文學的視覺化與搜尋》,此資料庫利用Google Earth和高僧傳記的結合,將各高僧的生平要事及足跡,進行視覺化呈現。第二,社會網絡分析的專案,可以參考《高僧傳社會網絡視覺化》,把高僧傳內容所提到的高僧間的往來關係,構建成人際關係的網絡圖。最後,文字量化分析,開發出Search & Comparison的功能,可以找出特定詞彙在佛典中的出現頻率,透過資料聚合,進行統計和視覺化,呈現研究成果。(張天心撰)